職災復工評估怎麼做?復工評估法規、流程與常見疑問全掌握

職災後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回去上班?勞工在受傷後,常常面臨是否該回到職場的兩難。到底需要經過哪些專業評估,才能確認是否具備安全復工的條件?這篇文章會帶你一步步了解職災復工評估該怎麼做,從復工評估法規依據、流程安排到相關資源,幫助勞工與雇主更有信心做出判斷,放心回到工作崗位。一起繼續看下去吧!
〈延伸閱讀:發生職災該怎麼辦?企業與勞工必知準則,預防並遠離職業傷害!〉
〈延伸閱讀:作業環境監測是什麼?一次搞懂法規規定、頻率與監測流程〉
職災勞工疑慮:如何判斷該復工了?
太早復工怕身體撐不住,請假太久又怕被誤會,這是在職災後常見的煩惱。有些勞工在療養期間身體仍感不適,但雇主希望儘早回到崗位,反而增加心理壓力與緊張情緒。如果勉強復工,不僅可能延緩復原,還可能引發新的健康問題。因此,該不該復工,並不是靠自己判斷就好,最理想的方式,是由醫師與復健團隊評估,根據實際身體狀況與工作內容,找出合適的復工時機與方式,降低受傷風險,讓你能穩穩地重新回到職場。
〈延伸閱讀:遇到職場不法侵害怎麼辦?構成要件、處理流程一次看!〉
〈延伸閱讀:不是你懶,是工作過勞了!常見過勞症狀、預防過勞對策一次看〉
為什麼需要「復工評估」?
「復工評估」的目的,就是幫助你判斷現在身體是否真的準備好,能安全回到工作崗位。勞工復工評估工作,通常會由醫師和復健團隊根據你的實際病情與工作內容來判斷,避免太早復工而造成病情惡化或再次受傷。這評估也讓企業了解員工目前的狀況,據此調整工作任務或安排適合的工作方式,幫助你順利回歸,不只保護你的健康,也維護雙方權益。
錯過黃金復工期?別讓工作機會流失了
根據美國製造業的研究指出,勞工每多缺勤一天,復工的可能性就會降低0.5%。當停工達12週時,復工機率已降至50%;若持續至52週,復工機率甚至會低於5%。也就是說,停工時間越長,重返職場的機會就越小。因此,儘早啟動復工評估,不只是雇主的責任、勞工的義務,更是臨場服務醫護人員的重要工作,能幫助勞工及早重回工作崗位,避免失聯與退場風險。
職場復工評估及『選配工四大要素』
職災勞工準備重返職場時,如何安排合適的職務,是企業與員工都需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為了讓復工安排順利進行,必須同時兼顧4大核心要素。以下將帶你認識這4個面向,協助企業規劃更貼近實際、也更有溫度的復工流程,讓勞工在安全與尊重中,安心回到工作崗位。
〈延伸閱讀:臨場健康服務全指南:應用實例、服務頻率、實施臨場服務詳解!〉
1.醫護專業
在復工評估中,醫療團隊的專業意見是重要依據,所有安排都應以員工的健康和權益為優先。不能因為想加快復工進度,就忽略身體狀況或壓迫員工回到不適合的職位。醫護人員提出的建議應該客觀中立,根據實際復原情況判斷,目的是讓員工能在穩定的狀態下,安心回到職場。
2.員工自主意願
在安排復工或調整職務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強迫,必須建立在員工自願的前提上,任何形式的強迫、暗示或壓力都不應出現。尊重員工的選擇,才能減少後續的爭執和心理壓力,也能讓員工在心理層面更願意投入工作。
3.薪資收入
職務調整,不該成為減薪的理由。保障原有薪資,能大幅降低員工的壓力與疑慮。如果公司願意在復工期間維持收入水準,會讓員工更放心配合安排,重建工作信心的過程也會更順利。
4.公司立場
在復工與選配工的過程中,公司應扮演協調者的角色,必須整合各方意見,妥善安排適合且能落實的職務調整方案。決策時應兼顧以下幾個重點:
-
優先尊重員工的自主意願
-
尊重並採納醫護團隊提供的專業建議。
-
避免影響員工原有薪資與福利
目標是兼顧員工的健康與工作需求,同時維持公司營運的穩定與順暢,讓勞資雙方都能接受並安心地推動復工方案。
員工優先+尊重溝通,實現企業共贏
透過「員工福祉優先」、「尊重與自主」、「專業與彈性」、「責任與溝通」這4大要素,企業不僅能有效推動復工流程,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復工選配工機制。這樣的做法不僅保障員工權益,也能凝聚信任與向心力,進一步促進職場和諧與長遠發展。
復工評估內容有哪些?不是做做健檢這麼簡單!
職災復工評估是由具備專業資格的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團隊,針對勞工的身體、心理狀況和工作能力做全方位分析,確認是否具備復工條件。接下來將介紹4個主要評估面向,帶你了解每一項內容的實際做法、為什麼重要:
勞工復工評估第一步:你身體準備好了嗎?
勞工復工評估會先從最基本的身體功能開始,包括肌力、關節活動度、心肺耐力與感覺功能。透過實際測試與觀察,判斷是否有足夠的體力完成原本的工作內容。如果不足,醫療團隊會建議延後復工,或安排必要的訓練和調整,讓勞工回到職場不會造成二次傷害。
你的注意力夠集中嗎?勞工復工評估也看這個
復工評估不只看體力,還要確認認知功能是否恢復,像是注意力、記憶力與決策能力也很重要。特別是需要操作機具、快速反應或判斷風險做決策的工作,這些認知能力都會影響工作安全與表現。專業團隊會透過測驗和觀察,了解你的反應狀況,確認復工後不會因專注力不足造成風險。
勞工復工評估不只身體,也要顧到情緒和壓力
很多職災勞工即使身體康復,心理卻還沒準備好,可能會出現焦慮、害怕回歸職場,或對工作環境產生排斥等情況。因此復工評估也會檢視你的情緒狀態、壓力承受力與是否有社會支持。如果心理條件不穩定,即使勉強復工,也可能導致適應不良或影響工作表現。
工作條件適合你現在的狀況嗎?這一步很關鍵
復工前,專業團隊會針對你的工作內容進行分析,了解這份工作需要多少體力、技能、操作工具,以及在什麼環境條件下執行,然後和你現在的身體狀況做比對。如果落差太大,專業團隊可能會建議調整工作內容,或必要時安排替代職務,讓你能在能力負荷得來的情況下安全復工,避免勉強負荷再次受傷或產生健康問題。
復工評估法規有哪些?勞資雙方都該知道!
復工評估並不是靠公司說了算,也不是勞工說想上班就能回去,實際上有明確的法規依據。勞資雙方都應該了解相關規定,才能保障彼此權益、避免爭議。以下三項法條,是目前復工計畫與執行過程中最重要的法律根據:
-
《勞工健康保護規則》第11條:雇主應依醫師建議安排復工評估,確認勞工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回職場工作。
-
《災保法》第66條:雇主或勞工可以申請復工計畫,由職能復健專業機構協助擬訂方案,並提供相關訓練。
-
《災保法》第67條:雇主應依復工計畫內容安排合適的工作職務;若未執行,主管機關可以要求限期改善,甚至依法開罰。
透過這些法規讓復工流程有制度可循,也提醒勞資雙方要共同遵守評估程序,才能讓復工安全又順利。
〈延伸閱讀:職安課程超重要!職業安全課程適用對象、內容與法規總整理〉
職災復工評估完整流程,從申請到回職場這樣做
職災復工評估整個流程共分為6個階段,從提出申請、能力評估,到後續的追蹤與調整,每一步都有清楚規劃與制度依據。接下來,快速帶你掌握整個流程,讓你更有信心、也更安心邁向復工之路。
職災復工評估流程1:提出申請
復工計畫可由雇主或勞工主動提出申請,啟動後會由職能復健專業機構負責規劃與執行。通常在你完成初期治療後,就可以向勞動部認可的醫療單位或復健中心申請,說明傷病情況與工作需求,並配合後續各階段評估作業。
職災復工評估流程2:需求評估
接下來會由個案管理人員會先和你初步面談,了解你的身心狀況、心理狀態,確認你是否適合開始復工準備。如果發現還需要更多時間休養,這階段會先暫緩開案,不急著進入後續評估。
職災復工評估流程3:醫師判斷傷病是否已穩定
只有在醫師確認傷病穩定的情況下,復工評估才能正式開始。若傷勢仍有變化或尚未癒合,醫師會建議持續治療,並安排後續觀察與復健。此階段主要是避免勞工在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貿然復工,導致二次傷害或病情惡化。
職災復工評估流程4:工作能力評估
專業團隊會評估你的身體機能、心理反應與工作條件的配適程度。評估項目可能包含模擬工作操作、動作測試、疲勞容忍度、認知與注意力觀察等,並搭配工作分析,評估你目前能力是否能勝任原職務工作,或需要調整工作內容。
職災復工評估流程5:擬定復工計畫
專業團隊會根據前一階段的評估結果,為你量身規劃復工方案。計畫內容可能是直接回到原本工作,或調整部分職務內容、安排彈性工時,甚至採用漸進式復工,也會考慮是否需要持續復健訓練。整體安排會根據勞工目前的身體狀況與工作需求來調整,並由勞工、雇主與醫療團隊共同討論確認。
在某些情況下,雖然員工的傷病尚未達醫學上治癒,但職能部分已經達成足以復工的能力,醫師在臨場服務時即可建議員工盡早復工回原職務。例如,員工骨折尚未完全癒合,診斷書建議休養6個月,約4-5個月左右時,在員工有意願盡早回原職務上班的情況下,醫師評估其原職務為文書行政處理,屬於輕度工作,無須施力搬運重物,也無需頻繁走動,加上職能復健狀況良好,其尚未完全恢復的骨折,不影響其工作效率及團隊運作,就會建議員工可盡早復工回原職務作業。
職災復工評估流程6:執行與追蹤
進入執行階段後,個案管理人員會持續追蹤復工狀況,定期回訪,確認你的適應情形。如果在復工過程中出現困難或身心狀況變化,會重新評估並調整復工計畫,必要時會安排職務再設計或延後復工時間,協助你安全穩定地回到職場。
從診療到回職場,職災復工評估該怎麼讓每一步都走得穩?
事故後的工作體能變化
這張圖說明事故或傷病後,勞工的工作體能可能出現的三種變化,並與「傷病前工作」的體能基準線做對比。縱軸代表工作體能,橫軸代表時間,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恢復的各種可能性:
-
全部恢復/未失能:最理想的狀況,代表勞工的工作能力最終能完全回復至事故前的水準。
-
部分恢復/永久部分失能:雖然工作能力有進步,但仍無法回到原本狀態,可能出現永久性的功能缺損。
-
永久全部失能(喪失):最嚴重的情形,勞工幾乎喪失所有工作能力,無法再從事原有或相關職務。
這三種結果反映出勞工受傷後的工作能力變化,會直接影響後續的職務安排與復工方式。因此,雇主應及早協助勞工啟動復工評估與復健資源,才能根據實際恢復情況調整工作內容;勞工也能透過專業建議,了解自身狀況,做出合適的復工選擇,避免誤判導致再次受傷或無法適應工作。
有效且即時的診療或訓練
「有效且即時的診療或訓練」對勞工工作體能恢復的決定性影響。從下圖中可以看出兩種明顯不同的發展結果:
-
未積極治療:在受傷後,如果缺乏及時醫療或復健介入,勞工將長時間處於「暫時性全部失能」狀態,甚至可能導致永久性失能,喪失重返職場的機會。
-
合適診療或訓練:及早接受合適的治療或訓練,不但能縮短「暫時性全部失能」期間,還有機會恢復至原本的工作能力,順利回到工作崗位。
此外,搭配「適性配工」策略,不論是提前復工,或是在部分恢復情況下安排合適職務,都能有效提升復工成功率,實現漸進式回歸職場的目標。
適性配工可達成提早復工
案例:碼頭作業 原職務A:船上繫固員(Lashing作業員) 職務B:船下徒手工作業
碼頭作業是第一類產業,具高度危害風險,時常有職災職傷包含交通意外等事故。船上繫固員(Lashing作業員),從船上墜落導致手指斷裂骨折,送醫手術治療且進行職能復健,先配工至船下徒手工作業,等後續手骨折及握力完全康復後,再漸進式復工回原船上繫固員(Lashing作業)。
「適性配工」是指根據勞工當前的身體狀況與工作能力,調整工作內容或安排其他適合的職務。「職務再設計」則是實現這項安排的具體做法,包括調整工作流程、提供輔具、縮短工時或降低工作強度等。
當勞工處於「暫時性全部失能」狀態,暫時無法從事原職務A時,如果能透過適性配工轉任到負擔較輕的職務B,即可提前回到職場。此時雖然原職務仍無法勝任,但對於新安排的職務B已具備部分工作能力,也就能達到「提早復工」的效果。
隨著身體持續復原,勞工可以透過「漸進式復工」,一步步回到原本的工作內容。職務B就像是一個過渡階段的安排,讓勞工先從較輕的工作開始,等狀況穩定後,再慢慢回到原職務A,這樣比較不會一下子負荷過重,也能更順利適應工作。
適性配工可達成盡早復工
案例:營造業 原職務A:現場建築工程師 職務B:工務所行政作業
營造業是第一類產業,具高度危害風險,時常有職災職傷,高處墜落為常見事故。現場建築工程師,從建造物高層墜落導致多處骨折,送醫手術治療並進行職能復健,持續復健6個月後,呈現永久部分失能狀態,經配工至工務所執行行政作業。
即使勞工經治療與復健後仍處於「部分恢復/永久部分失能」的情況,仍可透過「適性配工」實現盡早復工的目標。當勞工已無法回到原職務A,但仍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時,藉由調整工作內容、改變工作形式或重新設計職務流程,讓其轉任職務B,就能讓勞工在身體條件允許下儘早重返職場。
透過適性配工的安排,能協助勞工在身體條件允許下維持基本的職業功能,避免因長時間離開職場而產生心理壓力或與職場脫節。同時,也讓企業得以留住熟悉作業流程的員工,提升整體的彈性與效率。對於面臨永久部分失能的個案而言,適性配工是實務上相當有效的因應策略。
從傷病到復職:企業不能忽略的復工關鍵
復工計畫的核心目標,是透過早期及積極的醫療協助,結合彈性且個人化的工作安排,盡可能降低傷病對員工體能與工作表現的影響,幫助他們能夠安全、盡早地回到工作崗位。要實現這項目標,企業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
建立完善的傷病通報與追蹤機制:即時掌握員工的傷病狀況。
-
促進與醫療專業的合作:讓員工能獲得及時、適切的診療與訓練建議。
-
推動適性配工與職務再設計:依據不同恢復階段和失能程度的員工,提供客製化的工作安排,以利其提早或盡早復工。
-
考慮漸進式復工模式:針對需返回原職的員工,設計漸進式的復工計畫。
透過有效實施這些策略,將能有效降低因傷病造成的長期失能風險,並提升員工復工的效率與品質。
職災復工評估別再自己硬撐!這些資源讓你安心回職場
遇到職災,不論是勞工還是雇主,其實都能善用政府提供的復工資源,不需要孤軍奮戰。想要重返職場,不妨從以下單位著手尋求協助:
-
職業安全衛生署:提供職災預防、復工指引與個案管理資源。
-
勞工保險局:受理職災給付申請,並支援職能復健與輔具補助。
-
醫療院所(職業醫學科):協助進行診斷、工作能力評估與復健規劃。
-
認可職能復健機構:提供職務再設計、強化訓練與復工計畫擬定。
-
地方政府或個案管理服務人員:可提供心理支持、勞工權益諮詢與就業媒合服務。
職災復工評估Q&A,你想問的都在這裡
Q1:復工計畫要不要勞資雙方都同意?
不需要。復工計畫是由職能復健專業機構依據專業判斷擬定,不以勞資雙方是否同意為前提。這樣的設計能避免單方不配合造成拖延,也讓整體流程更客觀有效。
Q2:勞工或雇主要不要配合參與復工計畫?
法律雖然沒有強制雙方一定要配合,但如果不提供資料或不參與討論,可能會導致計畫不夠完整,影響後續安排與執行,增加勞資爭議的風險。
Q3:如果其中一方不配合,還能做復工計畫嗎?有拘束力嗎?
可以。即使雇主或勞工一方不參與,專業機構仍會照常擬定復工計畫。該計畫對雇主具有法律拘束力,雇主有義務執行;對勞工則不具強制性。
Q4:復工計畫對勞工有沒有強制力?雇主能因此開除勞工嗎?
復工計畫對勞工沒有法律強制力,雇主不能單憑「不配合」就直接解雇。但若勞工長期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仍可能因違反勞基法的終止契約條件,而面臨合約終止的風險。
別自己扛復工壓力,職場健康促進陳醫生就在你身邊
職災復工需要依照法規流程,由專業團隊評估與協助,才能真正做到安全復職。這不只是保障勞工的健康與權益,更是雇主落實職場安全管理,邁向ESG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政府目前已提供多項復工與職能復健資源,勞資雙方都可以善加利用。長期投入職場健康促進的陳醫生,深受官方認可與業界肯定,提出的「FEED ATOMS進食原子原則」更獲學術界支持。如果你對復工流程還有疑問,或想更了解怎麼落實職場健康,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延伸閱讀:績優職場是什麼?與健康職場的差別?掌握績優健康職場實踐方法〉
〈延伸閱讀:職場健康促進對企業好處多,全面了解認證申請流程及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