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職災該怎麼辦?企業與勞工必知準則,預防並遠離職業傷害!

根據勞動部統計,2024年全台因重大職業災害死亡人數高達 287 人,平均每 1.25 天就有一名勞工因此失去寶貴生命,相較前一年度減幅甚至未達 5%,多起重大職災意外頻頻發生,引起社會對職業傷害的高度關注。然而,職災究竟如何定義?如果不幸遇到職業災害該怎麼辦?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職傷發生?本文將深入探討以上問題,並提供詳細資訊,幫助你更加了解勞工職業災害,共同建構安全職場環境。
職災有哪些保障?認識職業災害的定義與分類
職業災害泛指勞工在執行職務、上下班途中所造成的疾病、傷害、失能,甚至是死亡,或因工作導致的各種職業傷害疾病。根據勞動部發布的勞動統計年報,每年重大職災案件中,機器夾傷、墜落、物體倒塌、觸電、化學品灼傷等,都是常見的職業災害類型。各行各業存在的職傷風險也有所不同,例如:服務業勞工因長時間站立導致肌肉骨骼損傷;醫療業勞工可能會有醫病糾紛而遭遇暴力問題;運輸業勞工則面臨交通事故風險,以上種種,都屬於勞工職業災害的範疇。
〈延伸閱讀:作業環境監測是什麼?一次搞懂法規規定、頻率與監測流程〉
怎麼判斷職災的情況?
在法律層面,職災必須符合兩個條件,首先必須是基於勞動契約,在雇主支配下的就勞過程所造成;其次,勞工執行業務與其所受傷害之間必須存在相當的因果關係。勞動部頒布的行政命令「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也進一步明訂各種職業災害定義,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類型:
1.因執行職務而導致傷害,例如:操作機具不慎造成的肢體受傷。
2.在上下班或公出途中發生事故,例如:通勤途中發生車禍、外出用餐發生事故。
3.因工作場所設施、設備或管理之缺陷,發生事故而導致傷害,例如:工作場所地板濕滑導致勞工跌倒受傷;工作環境安全設備不齊全,使勞工從高處跌落。
4.疾病之促發或惡化與作業有相當因果關係者,例如:長期過勞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使特定身體部位發炎、損傷。
5.罹患精神疾病,而該疾病與執行職務有相當因果關係者,例如:因職場霸凌導致憂鬱症。
6.哪些情況不符合職災認定?例如:違反交通規則(酒駕、闖紅燈等)、吸毒或與人發生鬥毆而受傷。
〈延伸閱讀:遇到職場不法侵害怎麼辦?構成要件、處理流程一次看!〉
〈延伸閱讀:不是你懶,是工作過勞了!常見過勞症狀、預防過勞對策一次看〉
企業要怎麼預防職業災害的發生?
為了降低職業傷害發生的風險,企業可以從多方面著手,包括:改善工作環境、定期檢查設備、定期教育訓練以及健康檢查等,這些都是預防職傷發生的重要關鍵。
改善工作環境
企業應確保工作場所的整潔、照明充足、通風良好,從環境到使用工具皆需符合人體工學設計,以減少勞工的疲勞與潛在傷害。例如:替換老舊螢幕,更換解析度高、畫面清晰的設備,減少員工眼睛疲勞或視力退化等職傷發生。此外,對於高風險作業,更應設置安全護欄、緊急停止裝置等,以大幅降低勞工職業災害的發生機率。
〈延伸閱讀:危害控制層次架構〉
定期檢查設備
企業對於所有機械、設備、工具等都需進行定期的檢查、維護與校正,確保這些設備始終處於安全運作狀態。同時,也應及時汰換老舊或故障設備,避免因設備問題而引發勞工職業災害。現行法令規定雇主應確保危險設備使用的安全,就算無法依規定檢查,也必須提出替代檢查方案。
定期教育訓練
定期對員工進行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訓練內容應包含工作危害辨識、安全操作程序、緊急應變措施、個人防護具使用等,透過不斷提升員工的安全意識與技能,從根本上減少職業傷害的發生。
〈延伸閱讀:職安課程超重要!職業安全課程適用對象、內容與法規總整理〉
健康檢查
企業應定期安排員工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從事特定有害作業的勞工,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降低勞工職業災害的發生。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雇主對在職勞工應施行健康檢查,而勞工也有接受檢查的義務。
〈延伸閱讀:績優職場是什麼?與健康職場的差別?掌握績優健康職場實踐方法〉
職業倦怠也是職災的一種嗎?
長期職業倦怠可能間接導致職災風險,這種風險主要來自於長期壓力未能有效紓解,導致勞工對工作失去熱情,甚至出現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專注力、判斷力及操作穩定性,增加發生意外的可能。為了預防勞工發生職業倦怠的情形,應先找出其根本原因,例如:薪資太低、工作量過大、工作缺乏挑戰性等。找到原因後,勞工可以嘗試與主管溝通,共同設定合理的工作範圍與目標,並學習壓力管理技巧,找回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避免狀況惡化,演變成影響身心健康的危機。
〈延伸閱讀:臨場實務-職場過負荷〉
超詳細介紹勞工權益、職災通報流程與職業災害補償!
倘若真的不幸遭遇職災的狀況,勞工手中握有哪些權益?如何進行通報?又有哪些保險理賠與補償機制?以下將詳細介紹相關法律規範及程序。
法律規範
現行法律對於工傷病假、保險給付等皆有明確規定。在公傷病假期間,雇主不得終止勞動契約。此外,勞工可以向勞保局申請多項給付,包括醫療給付、傷病給付與照護補助、失能給付、死亡給付、失蹤給付等,並可請領職能復健津貼,以協助勞工恢復工作能力。
職災通報
發生職業災害時,勞工應儘快告知雇主,由雇主進行「事業單位職災通報」。如果雇主未及時通報,勞工也可透過「職業傷病通報系統」主動向地方政府主管機關通報,使相關單位能及早介入,提供後續的職能復健、復工評估、勞政社政福利資源等協助,保障勞工權益。
保險理賠與補償流程
如果在職場上不幸發生職傷或罹患職業病,勞工可以向勞保局申請相關補助與補償,以常見的醫療給付為例,勞工需要向醫院提供投保單位填發的「職業傷病門診單」或「職業傷病住院申請書」;傷病給付則是向勞保局申請,需要提供傷病診斷書、給付收據以及其他相關證明文件。這些給付涵蓋了看病補助、無法工作期間的薪資補償,以及身體失能的補償等,目的在於減輕勞工因職災所帶來的經濟負擔。
職場健康教育很重要!長遠且有效益的預防職災發生
隨著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及企業永續發展ESG逐漸成為企業的核心議題,職場健康教育是預防職災、打造安全健康工作環境的基石。透過定期的健康講座與教育訓練,企業不僅能提升員工對職業危害的認識,更能培養自主健康管理的能力,達到預防職災的長遠效益。陳承勤醫師在職場健康講課經驗豐富,自2012年從事臨場服務至今,已服務超過170個單位、2500 場次,對象遍及多家國營企業、上市櫃各類電子業、金融業、交通航空業、能源業等。除了針對職災、復工計劃、職能復健開設專題,也積極打造職場健康促進相關活動,提供專業且實用的建議。
〈延伸閱讀:職場健康促進對企業好處多,全面了解認證申請流程及幫助!〉
結論
預防職業災害,並在意外發生時妥善應對,是企業與勞工共同的責任, 包括認識職災、了解認定標準、積極推動預防措施等,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此外,透過有效的職場健康教育,企業能為員工提供更完善的安全保障,而員工也能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共同降低職災發生機率。陳承勤醫師在職場健康教育領域的深厚資歷與豐富經驗,深受業界肯定與官方認證,能為企業提供最專業、最實用的健康講座,幫助企業建立更健康的職場環境。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資訊,可隨時與我們聯繫,共同為勞工的安全與健康努力。
〈延伸閱讀:臨場健康服務全指南:應用實例、服務頻率、實施臨場服務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