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健康保護守住孕期職場5大關鍵,讓孕媽咪安心工作不慌張

當女性進入孕期,身體和心情都會有很大的變化,職場挑戰也跟著增加。許多孕媽咪因為身體不適或工作壓力,常常感到焦慮,甚至無助。其實,母性健康保護不只是個人問題,更是企業和社會共同的責任。做好孕期健康管理,不僅能減少孕婦身體風險,也能讓媽媽們在工作中更有安全感和支持。今天就來聊聊母性健康保護是什麼?以及孕期職場中不可忽視的5大關鍵,幫助孕媽咪安心工作,順利迎接新生命到來。這篇文章,企業主管和職場夥伴也很值得一看喔!
母性健康保護制度是什麼?
母性健康保護是專為孕婦與育齡女性設立的制度,目的是在孕期和產後階段維護工作安全與健康。依據台灣的《職業安全衛生法》與《女性勞工母性健康保護實施辦法》,雇主必須針對懷孕或分娩後的女性勞工,提供必要的健康保護措施,像是調整工作內容或避免讓孕媽咪接觸有害環境,還有避免過度操勞。這套母性健康保護制度,重視女性員工的選擇權,也保障工作調整不會影響薪水,讓孕媽咪既安心又能繼續工作,同時維持職場友善又安全的工作環境。
〈延伸閱讀:遇到職場不法侵害怎麼辦?構成要件、處理流程一次看!〉

為什麼每個職場媽媽都該重視「母性健康保護」?
身為一個在職場上奮鬥的媽媽,總是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拉扯、奔波。而「母性健康保護」不只是員工福利,更是為了守護懷孕和產後女性的健康與工作權而存在;同時,它也是企業實踐ESG、邁向永續經營的重要行動。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為什麼妳一定要把這項重要的權利放在心上:
保障女性權益
台灣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和《女性勞工母性健康保護實施辦法》相關法規,早就明確保障懷孕及產後女性的健康與工作權益。這表示,公司不能因為妳懷孕就隨意剝奪妳的薪水,或對妳有任何不公平的待遇。當妳需要調整工作內容時,公司必須尊重妳的意願,讓妳在孕期或產後也能安心工作,不用擔心健康受到影響。
〈延伸閱讀:遇到職場性騷擾怎麼辦?職場性騷擾法規、申訴與防治一次釐清〉
促進家庭平衡
誰說媽媽只能為家庭犧牲?一個好的企業會提供超棒的「母性健康保護」支持,像是給予充足的產檢假、產假,甚至還有貼心的育兒津貼與彈性工時,大大減少工作和家庭間的衝突。當職場女性不用再擔心工作無法兼顧家庭,自然會更願意留在這個地方,對公司也更有向心力。
維護母嬰健康
懷孕或哺乳期間,如果長期暴露在高壓或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例如噪音大、接觸化學物質,都可能對媽媽和寶寶的健康造成傷害。企業應主動做好風險評估,提供防護裝備,並協助調整工作內容,必要時讓妳暫時遠離高風險區域。這不只是保護媽媽,更是守護肚子裡小生命的健康安全。
提升企業形象
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做得比法規更多,比如延長產假、增加育兒津貼、彈性居家辦公等措施,不僅展現企業對員工的關懷,也讓外界看到企業的責任感與溫度。這樣的做法能吸引優秀人才、降低人員流動率,並在市場中建立良好口碑。
母性健康保護,陪伴媽媽們一起面對5大職場風險
懷孕或剛生產完回到工作崗位,其實可能面臨5種看不見的職場風險,從高溫、化學物質到壓力,這些都可能影響到媽媽自己、肚子裡的寶寶,甚至是哺乳的安全。為了降低這些風險,職場通常會依照效果由高到低,採取不同的危害控制措施——從最有效的消除危害、替換成更安全的物質、用工程方式隔離危害,到調整工作方式,再到使用個人防護具作為最後一道保護。
職場的物理環境,媽媽和寶寶需要被關注的細節
孕期及產後的媽媽在職場,常會遇到各種物理性風險,比如高噪音、全身或局部振動、游離輻射,以及異常氣壓與溫度,這些都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增加流產、早產,甚至寶寶聽力損傷的機率。雇主應定期檢查設備與環境,並採取隔離或替代等措施,降低孕期暴露機會。
實際案例
-
游離輻射:36歲的電子廠產線作業員,懷孕8週,工作需要操作X光機。由於法規明確規定雇主不得讓懷孕勞工接觸輻射,經過醫師評估後,公司將她調到非輻射作業區,保護她和寶寶的安全。
-
噪音作業:28歲的物流理貨員,懷孕10週,長期暴露在連續的低頻噪音環境。低頻噪音的穿透力強,可能影響胎兒聽力。經評估後,公司也將她調至低噪音區,給予妥善保護。
〈延伸閱讀:作業環境監測是什麼?一次搞懂法規規定、頻率與監測流程〉
〈延伸閱讀:職安課程超重要!職業安全課程適用對象、內容與法規總整理〉
化學物質危害,守護孕期與哺乳期女性的健康防線
職場女性如果長期接觸:苯、金屬燻煙、有機溶劑等化學物質,可能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甚至造成先天缺陷或流產。企業必須加強工作場所通風與環境監測,優先採取替代或工程隔離,避免孕期女性接觸有害化學物質。
實際案例
-
苯作業:33歲的科技公司工程師,懷孕16週,在實驗室工作可能接觸到苯。雖然環境監測顯示濃度遠低於法規標準,但醫師仍謹慎評估後,判斷可以維持原作業,同時持續監測。
-
金屬燻煙:32歲的電子廠作業員,懷孕12週需要進行無鉛銲錫。雖然是「無鉛」,但高溫仍會產生有毒的燻煙。因此,經評估後,公司將她調離銲錫作業區,避免任何潛在風險。
〈延伸閱讀:化學品噴濺處理!提升職場安全,急救流程和藥物一次看!〉
〈延伸閱讀:銲錫作業必看!含鉛與無鉛銲錫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病毒與感染不容忽視,孕期媽媽怎麼守護?
德國麻疹、水痘、C型肝炎等病原體,對孕婦和胎兒來說都相當危險,可能導致先天缺陷或新生兒感染。企業應盤點員工的工作內容是否會接觸到感染源,並提供必要的疫苗接種與個人防護,以及調整工作動線,並定期監測,降低交叉感染機會。
身體負擔與工作姿勢,降低職場傷害的重要提醒
孕期女性如果需要提舉重物、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或重複動作,容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甚至可能因為骨盆壓力過大,增加早產風險。因此,企業可以針對孕期女性調整工作內容,例如減少重物搬運、提供可調整高度的工作檯,減輕身體負擔。
〈延伸閱讀:職場六式遠離上交叉症候群!〉
〈延伸閱讀:如何預防與改善下交叉症候群?職場四招遠離下交叉症候群!〉
輪班與加班帶來的壓力,母性健康保護怎麼幫忙?
輪班、夜班、長時間加班或獨自工作,都可能為身心帶來巨大的壓力,屬於母性健康高風險因子。企業可以和醫師合作,為孕媽咪安排安全的工作時間,必要時改為日班或減少工時,並依危害控制層級原則優先採取「消除」與「取代」等方式,逐層落實工程管控、行政管控與個人防護,守護孕媽咪的安全。
〈延伸閱讀:不是你懶,是工作過勞了!常見過勞症狀、預防過勞對策一次看〉
打造友善職場4關鍵,企業落實母性健康保護這樣做!
想讓孕期和育兒中的女性員工安心工作,從制度建立到實際執行,企業可以從以下4個重點著手,落實母性健康保護不只是符合法規,更是企業展現溫度的好時機:
從制度開始,為母性健康立下清楚承諾
企業要先制定一套清楚明確的母性健康保護政策,說明如何做風險評估、安排工作調整,以及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視。這些規定最好寫進公司的工作守則或員工手冊,並定期宣導,讓主管與員工都清楚知道怎麼做,才能讓保護機制真的落實。
誰來守護?讓母性健康保護有專人專責
母性健康保護的工作,可以交由職安部門或人資部門負責,並由高階主管監督。如果公司規模小或缺乏相關專業,可以找外部職業健康顧問協助做評估和追蹤,必要時也能依情況提供更多協助。
打造適合母性健康的安全職場環境
保護職場女性健康,要從安全的環境開始,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產業特性,建立風險檢查及分級管理,並由專業的護理師或醫師,依檢查結果進行分級:
-
第一級:經評估無危害,可照常工作,但仍需定期追蹤。
-
第二級:潛在的健康影響,雇主應提供防護具、改善環境並加強指導。
-
第三級:有危害,必須立即控制,未改善則必須調整工時或更換職務。
配合設備改善、作業調整及完整紀錄追蹤,讓孕期和哺乳期女性員工能在安全的環境下工作,隨時依健康狀況調整安排。
健康檢測到彈性工時,母性健康還能多做這些
除了遵守法規,企業可以參考醫師建議,安排健康檢測與評估服務,並根據員工需求,提供遠距工作、調整工作時間,減少孕媽咪輪班與加班的壓力。必要時提供孕婦專用座椅、設立哺乳室。有些企業甚至有提供營養補給品或心理諮詢,讓母性健康保護更有溫度、更人性化。
孕媽咪必知!孕期各階段產檢項目全攻略
孕期的每一次產檢,就像是為妳和寶寶設定的專屬「健康地圖」,從最初確認懷孕,到一路陪伴妳迎接新生命,不同週數的檢查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不同孕期階段,有哪些重要的檢查項目:
-
第8週|第一次正式見面:進行第一次例行檢查,包含基本的問診、體重、血壓、胎心音、胎位、水腫、靜脈曲張。同時,醫師會進行第一次超音波,初步評估胎兒健康、估算預產期。
-
第12週|母嬰的健康建檔:進行多項重要的血液檢查,包括血液常規、血型、Rh因子、VDRL/RPR、Rubella IgG、HBsAg、HBeAg、HIV,全面了解孕媽咪的健康狀況。
-
第20週|寶寶的成長狀況確認:醫師會進行例行檢查、第二次超音波,也就是「高層次超音波」。醫護人員也會提供早產防治衛教指導,教妳如何辨識早產徵兆。
-
第24週|媽媽和寶寶的健康檢測:這階段是孕期中的重要關卡,除了例行檢查與早產徵兆和孕期營養衛教,還會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檢,監控孕婦健康狀況。
-
第32週|為迎接寶寶做準備:這個階段的產檢,醫師會進行例行檢查、第三次超音波確認胎兒成長狀況,以及感染風險評估。如果媽媽有感染HIV風險,會建議再檢測一次VDRL/RPR。
-
第36週|生產前的最後關鍵:這次的例行檢查會密切監測媽媽的狀況,特別是胎位與宮縮。還有乙型鏈球菌篩檢,透過內診採樣,確認媽媽是否帶菌。

母性健康保護加碼!不可不知的孕期自費檢測選項
許多孕媽咪為了更全面的了解寶寶健康,除了健保給付的例行產檢,會考慮額外的自費檢測。這些自費項目就像是為寶寶做的「進階版健康檢查」。以下整理孕期幾項常見的自費檢測,一起來看看這些檢查的意義和建議時機:
-
多項遺傳疾病基因篩檢(懷孕前或孕期10–13週):這項檢查像是為準爸媽做基因體檢,能篩檢出包含海洋性貧血、遺傳性耳聾、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X染色體脆折症(FXS)等在內的隱性遺傳疾病,幫助了解遺傳疾病風險。
-
子癇前症風險評估(孕期11–13週+6天):篩檢能提早發現高風險孕婦,在孕期16週前,醫師會建議服用阿斯匹靈等藥物預防,降低發病機率。
-
唐氏症篩檢(第一孕期11–13週,第二孕期15–20週):第一孕期「初唐」結合抽血和超音波一起檢查,準確度比較高;第二孕期「中唐」主要是抽取媽媽的血液做篩檢。
-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NIPT)(孕期10–18週):透過抽取媽媽的靜脈血分析胎兒DNA,能篩檢出唐氏症、愛德華氏症和巴陶氏症等染色體異常疾病。
-
羊膜穿刺與羊水晶片(孕期16–20週):羊膜穿刺抽取羊水檢查染色體有無異常,而羊水晶片能檢測出更微小片段的染色體缺失。
-
高層次超音波(孕期20–24週):由專業醫師用高階超音波儀器,仔細檢查胎兒各器官發育,適合有高風險因素的孕婦。
母性健康關鍵時刻:孕程常見問題與照護指南
從懷孕那一刻起,身體就像開啟了一場奇妙的旅程,每天都充滿變化。面對這些全新的體驗,可能會感到既期待又有些不安。以下整理了幾個孕期最常見的狀況與照護方法,陪妳安心走過孕程:
體重增加與控制
孕期體重管理不只影響媽媽的身形,更關乎母嬰健康。孕媽咪的體重依孕前的BMI調整,增重大約12公斤左右,最多不超過20公斤。建議可以採用「2–5–5原則」:懷孕前3個月增加約2公斤,中期與後期各增加約5公斤,維持健康體重,能降低孕期併發症的風險。
孕吐處理
孕婦在孕初期因荷爾蒙變化容易出現孕吐,多數會在3個月內慢慢緩解。可以嘗試「少量多餐」,避免油膩、重口味的食物;可以準備些蘇打餅乾、吐司等乾性食物,用餐時少喝點水;如果孕吐很嚴重,應及早就醫,補充電解質或維生素B6。
維生素補充
葉酸是孕期母性健康保護的關鍵,從備孕期起開始補充,持續到孕期3–4個月,每日0.4毫克,有病史者更可增加至4毫克,能預防胎兒神經管缺損。
飲食均衡的孕媽咪,其實不一定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但如果要選購孕婦維他命,一定要挑有認證的產品。特別注意鈣和鐵需間隔2–4小時補充,才不會影響吸收效果。
懷孕用藥與外傷
孕婦用藥一定要經過醫師評估,因為不同藥物有不同的風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藥物分成A、B、C、D、X五個等級,A級是最安全、X級則完全禁用。
-
A級:臨床人體試驗顯示對胎兒沒有危險,例如維生素、葉酸。
-
B級:動物試驗沒有問題,但人體資料不足,像是metformin。
-
C級:動物試驗有危害,人體資料不足,只有在效益大於潛在風險時考慮使用,比如咖啡因、阿斯匹靈前兩孕期。
-
D級:已有人體研究證實可能傷害胎兒,但在孕婦有致命危險的特定情況下,能短期使用,例如ACEIs、華法林、阿斯匹靈第三孕期。
-
X級:會明顯造成胎兒嚴重異常,孕期完全禁用,像是statin類藥物、A酸。
外傷的處理也一樣需要專業判斷,以破傷風疫苗來說,雖然破傷風類毒素(Tetanus toxoid)被歸在C級,但如果真的有較深的傷口或被生鏽的物品割傷,專業醫師會根據妳的傷口狀況進行評估,如果判斷有感染風險,通常還是會建議施打。最重要的還是要聽從專業醫師指示,有任何用藥疑慮都要和醫師充分溝通,因為媽媽的健康安全就是給寶寶最好的保障。
咖啡因攝取
懷孕期間咖啡因代謝變慢,攝取過多會增加早期流產風險,還可能讓寶寶出生體重偏低。建議孕媽咪每天咖啡因控制在200–300 mg以下,可依飲品的「紅、黃、綠」燈號咖啡因含量挑選飲品。
下肢水腫與抽筋
很多孕媽咪在懷孕中後期,常會遇到水腫或抽筋。主要是因為懷孕期間血液和水分增加,加上子宮變大壓迫血液循環,盡量避免長時間久站或久坐,多活動一下腿部,睡覺時採左側睡姿,腳下墊個枕頭幫助血液回流,必要時也能穿彈性襪改善。
抽筋則和體重增加、水腫、電解質不足或荷爾蒙變化有關。平常可以做小腿伸展運動、補充含鈣鎂的食物、注意水分與電解質攝取。如果真的抽筋,輕輕按摩或用溫熱毛巾熱敷來緩解。
守護新生兒與嬰幼兒健康的4大關鍵行動
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母性健康保護的任務就延伸到了日常育兒生活。以下整理4個關鍵行動,幫助新手爸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守護嬰幼兒的健康成長:
-
新生兒篩檢:寶寶出生後盡早進行先天性疾病檢測,有助於在最適合開始治療的時機展開照護,確保孩子健康發育。
-
預防保健:寶寶定期檢查身高、體重與發育狀況,及時掌握健康變化,方便提早處理異常。
-
預防接種:依衛生單位建議的時程為寶寶完成疫苗接種,以降低感染嚴重疾病的風險。
-
視力保健:安排寶寶定期進行視力檢測,及早發現並處理視力異常,避免影響未來學習與生活。
母性健康保護Q&A,職場媽媽與企業都該知道
Q1.員工提出孕期工作調整要求,企業可以拒絕嗎?
企業應依職業醫師或專業評估結果,並尊重孕媽咪的意願安排「選配工作」安排,而且薪水不能因此減少。如果企業強迫員工從事高風險工作,或在未經同意下擅自調動職務,就已經違反母性健康保護相關規定。
Q2.哪些職場危害需要優先評估與調整?
像是游離輻射、高噪音、有害化學物質、高溫工作、搬運重物等高風險作業,都必須優先做危害評估與調整。企業須依醫師建議,改善環境或調整職務,降低對母體和胎兒的健康威脅。
Q3.調整作業會提高成本,企業有義務維持原薪資嗎?
選配工作的核心原則是不影響薪資和職業尊嚴。即便工作內容調整,企業仍需透過內部協調、彈性工時或遠距工作等方式,在兼顧營運的同時落實母性健康保護。
Q4.企業可以怎麼提供健康保護服務?
除了基本的健康諮詢、定期評估、風險隔離與彈性工時,許多企業更提供優於法規的福利留住人才。像是有壽險業公司,提供每胎10萬元生育津貼,產假延長至10週,產檢假及陪產假也各增加2天。
另有能源產業公司,提供每胎3萬元生育津貼,每月5,000元的育兒津貼直到孩子6歲。更貼心的是,第三孕期或需要安胎的員工,可以申請居家辦公。這些做法展現企業對母性健康保護的重視,也打造更友善的育兒職場文化。
Q5.員工不主動告知懷孕,公司可以不處理相關保護措施嗎?
法律未強制孕媽咪一定要主動告知,但企業若不知情,就無法啟動保護措施。因此,建議企業建立保密通報制度,讓員工能夠放心告知,公司才能及時安排適當的母性健康保護和工作調整。
想更了解母性健康保護?職場健康陳醫師給妳最安心的專業協助
母性健康保護不只是孕媽咪的需求,更是企業展現責任與關懷的重要一環。當政府、企業與員工一起把母性健康保護落實到日常,不僅能有效降低職場風險,也能打造一個充滿信任和尊重的工作環境。許多績優企業已將母性健康保護納入ESG與SDGs永續發展,展現對社會責任的承諾。職場健康促進的陳醫師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獨創的糖尿病控糖要訣『FEED_ATOMS(進食-原子)原則』:控制高血糖及降低心血管風險,控糖減重周全性策略,將預防醫學融入職場。想進一步了解嗎?馬上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