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安全衛生怎麼做?認識職業安全重要性,守護職場安全!

踏入職場的那一刻起,工作者可能就已經暴露在各種潛藏的風險之中,無論是機械操作、化學品暴露、高空作業,還是長時間坐辦公室帶來的職業傷害,都可能對健康與安全造成威脅。唯有建立完善的職場安全制度,才能降低災害發生,確保每一位勞工能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下工作。本文將深入探討職業安全衛生的意義、制度範疇,以及如何有效落實相關措施,幫助個人與企業共同打造更安全、健康且永續的職業安全環境。
職業安全衛生是什麼?保障你我的職場安全
職業安全衛生是指透過法規、制度、管理與技術等多元面向,預防與控制工作場所中可能發生的事故、傷害、職業病及其他危害。不僅涵蓋機具設備與設施的安全防護,更包括對工作流程的優化、作業環境的改善,以及人員行為的引導與管理,全方位保障勞工在職場中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福祉。
- 保障勞工生命與健康:職業安全衛生的核心是預防工傷與職業病,保護員工生命安全與健康。透過完善的制度與防護措施,能有效減少高風險作業事故,讓勞工在穩定、安全的環境中工作。
- 提升企業生產力:安全職場能降低員工壓力與受傷風險,提升專注力與穩定度,減少請假與離職問題。長期下來有助於維持穩定產能與效率,讓整體營運表現更加強健。
- 降低營運成本:良好的職安制度可以預防事故發生,減少醫療、罰鍰、賠償與停工損失等支出。與其事後補救,不如事前預防,能為企業節省營運成本。
- 維護企業形象與商譽:職災事故不僅造成損失,也會嚴重損害企業形象。積極推動職業安全衛生展現對員工的重視與社會責任,有助於建立正面企業形象與提升公眾與市場信任。
- 符合法規要求:依《職業安全衛生法》建立管理制度,是企業基本責任。除了避免違法與罰鍰外,良好職安紀錄也有助於政府查核、客戶審查,展現企業合規與專業形象。
〈延伸閱讀:臨場健康服務全指南:應用實例、服務頻率、實施臨場服務詳解!〉
職業安全衛生範疇有哪些?長期實踐才能最大效益化
職場的安全與健康管理牽涉層面廣泛,並非單靠某一項措施就能全面防護。從制度規劃、員工訓練到作業環境,每個細節都是保障員工安全的關鍵。以下將列出幾個實務執行面向,幫助讀者更深入了解職業安全衛生的核心重點。
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職業安全衛生的根基,包括設備設計、機具防護、作業流程標準化、防火防爆等措施。企業應制定明確的安全政策與操作守則,並透過定期巡檢與維護,確保安全設備正常運作。良好的安全管理可大幅降低現場災害發生機率,是企業不可忽略的第一道防線。
2.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著重於員工的身心狀態維護,包含定期健康檢查、職業病預防、心理健康支持等措施。特別是在高風險產業中,更應針對噪音、粉塵、有機溶劑等危害因子進行監測與預防。健康管理不僅能提升員工工作表現,也有助於及早發現潛在健康問題。
〈延伸閱讀:不是你懶,是工作過勞了!常見過勞症狀、預防過勞對策一次看〉
〈延伸閱讀:作業環境監測是什麼?一次搞懂法規規定、頻率與監測流程〉
3.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進行職業安全規劃前的重要步驟,透過辨識職場潛在危害、分析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嚴重性,來擬定對應的防護策略。有效的風險評估應包含設備操作、化學品管理、作業姿勢等多項要素,並定期更新,隨時掌握變化中的風險來源。
4.員工教育與培訓
沒有足夠的教育訓練,任何制度都難以落實,企業應定期為員工提供職安知識、緊急應變技巧與個人防護設備的使用方法訓練,提升現場危害辨識能力與自我保護意識。教育訓練的持續推動,能有效建立全員參與的職場安全文化。
〈延伸閱讀:職安課程超重要!職業安全課程適用對象、內容與法規總整理〉
5.承攬商安全管理
承攬商常涉及高風險作業,例如:施工、高空作業、設備安裝等,其安全管理不可輕易忽視。企業應與承攬單位建立清楚的職安規範,執行進場前教育、作業中監督與離場檢討等流程。透過承攬商一體化管理,可避免外部作業成為職場安全的破口。
〈延伸閱讀:遇到職場不法侵害怎麼辦?構成要件、處理流程一次看!〉
〈延伸閱讀:發生職災該怎麼辦?企業與勞工必知準則,預防並遠離職業傷害!〉
台灣職業安全衛生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然台灣已有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規與制度,但在實務執行上仍困難重重。企業安全意識不足、人力資源與預算有限、制度難以落實等,皆成為推動職場安全文化的障礙。
職業安全意識不足
部分勞工與雇主對職業安全衛生的重要性認知不足,普遍將其視為單純的法規要求,忽略實際帶來的健康與安全效益。這種僥倖心態使得安全規範難以在工作現場確實執行,員工也會因此缺乏應有的防護意識,增加工傷及職災的風險。如果無法改變此觀念,職場安全環境難以真正提升。
企業重視度不夠
部分企業為了應付法規稽查,僅表面上建立職業安全衛生相關制度,實際執行卻流於形式,缺乏持續改善與落實的決心。這種做法使得安全管理淪為紙上談兵,無法真正降低職災風險,也影響員工對企業安全文化的信任與參與度。長期下來,容易造成安全漏洞,增加意外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甚至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與社會形象。
公司人力資源不足
許多中小企業因資源有限,未配置專責的職業安全人員,導致安全衛生管理缺乏專業監督與持續推動,難以系統化執行。因此,風險評估、教育訓練及現場巡查等關鍵工作常被忽略或隨意應付,進而增加職災發生的機率。缺乏監督也讓問題難以及時發現與改善,影響整體職場安全環境的穩定。
法規執行與監督挑戰
雖然台灣擁有完善的職業安全衛生法規,但如何有效執行與監督仍是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因人力與資源有限,稽查覆蓋範圍難以全面,且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不足,無法形成有效嚇阻。部分企業對法規遵循仍抱持僥倖心態,導致安全管理落後,這些因素均讓法規難以在實務中充分發揮保障效果。
多元勞動力溝通困難
外籍移工與高齡勞工因語言差異與理解能力限制,經常難以完全理解職業安全衛生的相關規定與操作程序。這種狀況不僅降低了職安訓練的效果,也使他們在面對工作風險時反應不及,增加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此外,文化差異與學習習慣不同,也對安全意識的建立帶來挑戰,企業需要針對這些特性,制定多元且有效的教育策略。
職業安全衛生該怎麼執行?職場健康促進帶你一次了解!
隨著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及企業永續發展ESG(Environmental, Social,Governance)逐漸受到部份企業的重視,有效執行職業安全衛生需要系統化的方法,包含制度規畫建立(Plan)、風險評估(Do)、加強監督(Check)與持續定期改善(Act),透過PDCA的管理循環,才能確保措施落實並達到預期成效。根據職場健康促進的陳承勤醫師在企業端推動職安衛的實務經驗,結合多元策略與全員參與,不僅能提高安全意識,也能打造良好的安全文化,從而有效降低職災發生率,保障員工健康與企業營運穩定。
〈延伸閱讀:職場健康促進對企業好處多,全面了解認證申請流程及幫助!〉
計畫(Plan)-制定明確安全政策
企業推動職業安全衛生必須由上而下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與職場規範,確保每個層級的人員都能清楚了解並遵守相關要求,並透過勞資雙方的合作與溝通,才能有效強化職場安全管理,提升實質防護效益,保障勞工的生命健康權益,打造一致且持續改進的安全環境。只有形成全員共識,才能讓職業安全措施落實並發揮最大效益,真正守護每位勞工的健康與安全。
執行(Do)-導入風險管理制度
企業採用ISO 45001等國際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標準,有助於建立系統化、標準化的安全管理體系。此標準強調風險評估、持續改進與員工參與,促進企業全面掌握職場危害,並有效預防事故發生。透過符合國際標準的管理,企業不僅提升內部安全管理水準,也增強外部客戶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度,推動職場安全向更高標準邁進,達成永續經營目標。
檢查(Check)-加強監督與稽核
透過定期查核機制,主管機關或企業內部安全單位能及時掌握職業安全衛生制度的執行情況,發現潛在風險與違規行為,並要求立即改善。搭配嚴格的違規裁罰措施,不僅提高違規成本,具有有效的嚇阻效果,也促使企業重視安全管理。這種查核與裁罰並行的機制,能確保職安制度落實到位,提升整體職場安全水準,保障員工健康與生命安全。
行動(Act)-建立持續改善機制
即使企業已建立職業安全衛生制度,但缺乏定期檢討與持續改進,制度容易流於形式,無法因應工作環境或法規變化而調整。定期檢視制度執行情況,分析過去事故與隱患,並根據新風險採取改善措施,才能維持制度的有效性與適用性。透過持續精進,企業才能長期維護職場安全,降低事故發生率,確保員工健康與生產穩定。
〈延伸閱讀:績優職場是什麼?與健康職場的差別?掌握績優健康職場實踐方法〉
結論
職業安全衛生的重要性不僅是保障勞工的生命與健康,更是維護企業持續穩定運作的關鍵。對勞資雙方而言,職安衛生不只是執行一次性的安全計畫,而是一項需要長期維持與持續監督的系統性工作。只有透過完善的制度、持續的教育訓練,以及積極的風險管理,才能真正降低職場意外和疾病發生率,創造安全且健康的工作環境。陳承勤醫師結合醫療背景、嚴謹的實證研究與專業風險管理經驗,深受業界肯定及官方認證,提供企業全方位的職業安全衛生解決方案,成為企業與員工在職場安全上的堅強後盾。歡迎與我們聯繫,共同守護每一個工作環境都能落實最完善的安全與健康管理。